02
焦虑的四大源头:解码焦虑情绪DNA
(1)大脑的“灾难片导演”:预演未发生的悲剧
焦虑最常见的来源之一就是头脑的想象。
容易焦虑的人常常会想“如果/万一……那怎么办?”,他们更容易聚焦在那些可能出现的糟糕结果上,不断在脑海中上演一幕幕“灾难大片”。
朋友阿明在准备一场重要的项目汇报时,他的脑海里不断浮现出各种失败的场景:
-
第一幕:万一汇报时忘词了怎么办?
-
第二幕:万一客户听完不满意怎么办?
-
第三幕:如果这次项目搞砸了,老板要裁员怎么办?
-
剧终:35岁失业中年人无奈加入送外卖行业。
这部颅内小剧场所消耗的能量堪比连续跑三场马拉松,让阿明在汇报前几天焦虑不堪——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大大影响了他的发挥。
过度焦虑让他的想象变成了现实。
(2)社会的“紧箍咒”:是谁给你灌输“必须XX”的剧本?
家族聚会上亲戚的报喜(“表哥年薪百万,表妹嫁了有钱人”)
电梯间的抗初老精华广告(“95后都在用”)
当你在为房租烦恼时刷到的短视频(“00后如何攒到第一桶金”)
……
这些来自家庭、社会、社交平台的声音,像无形的刻刀,在我们心里刻下一道道“应该”、“必须”的标准:
25岁要脱单、30岁要买房子、35岁要升总监、40岁要让孩子上重点学校、50岁要让孩子脱单……
当我们把外界的标准当成自己的人生剧本,就会陷入“我永远不够好”“我永远追赶不上”的恶性循环,让我们无比焦虑。
社交媒体营造的“理想人生”模板,也会让人产生“我如此差劲”的自我否定。
看到别人晒出的精致妆容、百万年薪、完美婚姻,我们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生活与之对比,觉得自己的长相不够漂亮、工作不够体面,房子不够宽敞,老公不够体贴。
这些焦虑让我们忽略了这些“完美人生”背后可能只是个“人设”,也可能隐藏着说不出的无尽心酸,让我们忘记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节奏和轨迹。
(3)童年埋下的“不安种子”:焦虑型依恋风格
一位来访的女性读者诉说道,自己每次恋爱都会陷入疯狂的焦虑和猜疑当中,查手机、定位行踪、质疑男友出轨,最后总是把对方推得远远的。(标题出处)
追溯到童年才发现,她的母亲总是在她哭的时候说:“再哭妈妈就不要你了”,这种“被抛弃”的恐惧和悲伤,在她的内心埋下了地雷,成年后谈的亲密关系都会变成扫雷游戏。
童年时期主要照顾者与我们的互动模式,会形成我们在关系中的依恋风格。
如果父母或其他主要照顾者经常忽视孩子的需求,孩子就会形成“我不值得被爱”的焦虑型依恋风格。
这种不安全感如同人生底色,成年后会在工作、爱情、人际关系中不断重复,即使处在安全的关系中或安全的环境下也充满焦虑。
(4)来自母亲的情绪印记:代际传承的共生焦虑
研究表明,孕期母亲的焦虑情绪会通过胎盘影响胎儿的基因表达。
孕期处于长期焦虑的妈妈,生下的宝宝更容易出现情绪敏感、睡眠不安等问题,就像土壤决定了种子的生长状态,母亲的情绪状态在孩子未出生时就种下了情绪的种子。
同事小晴说,她从小就容易手心出汗,遇到重要场合就会坐立不安。后来她发现,母亲在怀孕时正遭遇创业失败和丈夫出轨,每天都在焦虑中度过。
这种来自母体的“焦虑印记”提醒我们:代际传递的不仅是DNA,还有情绪模式。
这种代际传递的情绪模式非常隐秘,容易被忽略,需要我们去正视和疗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