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五座城市接连放弃申奥的寒潮后,这项已经成功举办31届的体育盛会终于迎来一个好消息:巴黎与洛杉矶同时获得奥运举办权。
巴黎洛杉矶同时获得奥运举办权
文|体坛+记者组
国际奥委会130届全会当地时间11日在洛桑举行。参加当天全会的国际奥委会委员一共有83人,大家一致表决通过了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上个月作出的决定——在申办2024年奥运会的城市只剩下洛杉矶和巴黎的情况下,将2028年奥运会的承办权授予落败的城市。
全会还决定,洛杉矶、巴黎和国际奥委会将在全会结束后立刻进行三方谈判,寻求敲定一份“三方协议”,通过谈判来决定哪个城市先举办奥运会。这意味原定于9月13日在利马举行的投票前,两届奥运会的举办城市就已经决定。这个结果打破了《奥林匹克宪章》第33.2款中有关“奥运会主办权提前7年确定”的时间约束。
投票结束后,洛杉矶市长加塞蒂和巴黎市长伊达尔戈登上主席台,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站在中间高举起两人的手表示庆祝。他在会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我只有两次这么兴奋过,一次是当选国际奥委会主席时,另外一次就是今天看到决议被通过。”
加塞蒂(左)、巴赫(中)以及伊达尔戈。
两座城市的市长与巴赫一起出席了发布会。洛杉矶市长加塞蒂说:“在奥运会的历史上,只有37次出现了并列金牌的情形,今天也许是第38次。对洛杉矶而言,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前来支持巴黎的法国总统马卡龙也做出了表态:“我们已经准备好最终达成一个三赢的协议。”
首要原因:奥运会申办遭冷遇。从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始,抗议奥运会的声音就不曾间断过,2016年的里约甚至出现暴乱等不安定因素,需要武装警察出面镇压,安倍执政期间的日本,同样有不少东京市民走上街头示威游行。
2012年伦敦奥运会,百老汇大街与红教堂街出现这样的涂鸦:男孩“偷走”五环中的红环。
2016年里约奥运会,抗议者在游行活动中穿黑衣,燃火。
2020年东京奥运会,抗议者要求安倍政府将举办奥运会的花费用在房屋建设上。
全球经济不景气、承办奥运会花费巨大,双重压力将举办奥运会变成一种奢侈品,导致2024年的奥运申办过程遭遇寒潮。从2015年起,先后有5座城市中途放弃奥运申办,其中不乏波士顿、多伦多以及罗马这样的大都市。汉堡,布达佩斯的“退赛”则与自身竞争力不足有关,毕竟对手是巴黎、洛杉矶这样的国际大都市,考虑到“陪跑”的成本自然想要主动退出。就连国际奥委会的官员也不得不承认,现在的申办程序制造了太多的“失败者”。
面对各国申奥热情逐渐消退的现实,以及“奥运瘦身”的内在驱动,国际奥委会执委会在今年6月一致通过建议,将同时确定2024年和2028年奥运会的举办地,并将这一方案提交到7月11日和12日举行的特别会议上,由国际奥委会委员投票决定是否采纳。
于是就有了今天的决议。这项决议的意义还在于:一揽子确定了接下来11年两届奥运会的主办权,以巴赫为首的国际奥委会将有更多的时间来改变奥运会多年的积弊。
次要原因:洛杉矶与巴黎都有成功举办奥运会的能力。国际奥委会副主席约翰·科茨已经表态,2026年冬奥会主办城市的选择不会采取类似的规则,举例来说,如果“退赛”情况依旧严重,最终只剩下加拿大的卡尔加里与日本札幌(或瑞士锡永)两个候选两个候选,仍会采取2选1.
洛杉矶斯坦普斯中心前竖起“LA2024”的宣传语。
巴黎凯旋门在夜间被打上"PARIS2014"的投影。
国际奥委会之所以破例为之,一是巴黎和洛杉矶都具有很棒的主办条件;二是在国际社会普遍“反奥”的情况下,洛杉矶与巴黎仍在角力,国际奥委会不想伤害任何一方的积极性。
就目前三方的表态来看,在9月举行的第131届国际奥委会全会之前,达成一个三赢的协议不成问题,所以这项决议的风险非常小,几乎可以忽虑不计。
即便最终协议搁浅,国际奥委会也已经给了双方足够的时间做竞选陈述,9月13日的大会完全可以重回原路,投票决定谁能获得2024年奥运会举办权。在这种极端情况下,如果国际奥委会愿意,最终落选的城市仍然有机会决定是否承办2028年奥运会,也算是个安慰奖。总之不会有输家。
巴黎。当然这只是外界的猜测,不过有很多现象证明,这样的猜测极有可能就是9月三方斡旋之后的结果。
第一,巴黎不能输。此次申办2024年奥运会,是他们近25年来第四次申办奥运会,而此前三次每次申办的结果都不能如意,1992年败给巴塞罗那,2008年败给北京,2012年败给伦敦,光是进入21世纪以来巴黎就已经两次申奥失败。正如法国总统马克龙所说:“巴黎将无法承受第三次失败”。同样不能失败的还有他自己,2028年马克龙肯定已经不再是法国总统,再举办奥运会也意义不大。
少壮派法国总统马克龙拒绝三连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