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向觉得,人与人之间的疏远,不在言语高低,偏偏藏于蛛丝马迹。尤其是人心里的边界感,来得既不张扬,也不剧烈,但只要你稍微敏感一点,就能感受到哪里不自然。大多数人对外人有三分客气,七分防备,表面热络也难掩心思交浅。年纪越长越懂了,如果你走不到一个人心里,那些行为里,全是拒你于千里之外的暗示。
① 行为生疏,细节不主动
她若真把你当自己人,很多事会自然照应,不用千叮万嘱、事事提醒。
可若总是冷着面孔、不主动接话,连寒暄都如敷衍迎面,明显就有了间隙。那些迟缓的动作,不是性格寡言,而是划清楚分寸的故意。你嘴上问得再热络,她身子也不靠近,心底早标明了“保持距离”。
若她从不帮你递水,也不会提醒你雨天打伞,看得见你的狼狈,却视而不见,这冷若冰霜,好像你一直是个游离在外的看客。
我曾跟林芷语说:“你干嘛对李舟都不笑?”她慢慢抿了一口奶茶说:“他又没什么好了解的。”——你品,你细品,那饭桌的一米远,就是她拒之门外的最直接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