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

物化女性迎合男性,大学爱情课别上偏了

字号+ 作者:品味大师 来源: 2024-03-15

■ 视点 “恋爱中女追男的要点包括口头‘声称生孩子’”“化妆可以增加对男性的吸引力,但理解要准确,核心是显得年轻”……近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师龚利开设的《爱情心理学》课程,被曝有涉嫌性别歧视的不良言论,引发争议。有网友表示,该课件

  ■ 视点

  “恋爱中女追男的要点包括口头‘声称生孩子’”“化妆可以增加对男性的吸引力,但理解要准确,核心是显得年轻”……近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师龚利开设的《爱情心理学》课程,被曝有涉嫌性别歧视的不良言论,引发争议。有网友表示,该课件有“物化女性”之嫌。

  3月13日,新京报记者从华东师范大学学生处获悉,龚利不再担任《爱情心理学》任课教师,将由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老师负责后续课程讲授。

  教女性“拿捏”男性,传授恋爱中女追男的技巧——表面看,这位教师是为帮女生成功恋爱“操碎了心”,实际上不过是包裹着“科学”外衣的腐朽观念输出。这显然不是大学恋爱课的“正确打开方式”。

  大学不只是青年智识的训练场,同样是帮助其更好地成人化、社会化的孵化器。恋爱课的本质,就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他们收获、经营幸福的能力。不客气地说,那些涉嫌性别歧视、教学生不讲真诚只讲“伪装”的课程输出,不仅可能对部分学生的恋爱观形成误导,更是对高校教学资源和学生宝贵精力的浪费。

  一般来说,大学课程不能“想开就开”,特别是这种适用于全校范围内的公共基础和通识教育课程,必然要经过学校的专业把关。

  据报道,由龚利“执鞭”的《爱情心理学》已不是第一年上线。一位曾在2022年上过该课程的学生就表示:“老师多次在课堂上传授类似物化女性、强化女性刻板印象的观点,强调女性生育能力”。

  可见,一门明显“跑偏”的全校通识课程,却安然存续几年时间,这其中暴露的漏洞显然应该被堵上。

  大学恋爱课绝非“可有可无”的“刷分课”,而是关乎爱情观的塑造,引导年轻人学会爱与尊重的课程。而从舆论反馈看,类似的课程在大学受欢迎程度较高,也是因为学生有需求。但那些传递腐朽性别观念的课程,绝不该再出现了。

  □任冠青(媒体人)(来源:新京报)

【编辑:叶攀】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奔跑中成为彼此的光

    奔跑中成为彼此的光

  • 江苏出台意见推进本科高校新文科建设

    江苏出台意见推进本科高校新文科建设

  • 人工智能发展驶入“快车道” 专家:通识教育应重视培养学生可迁移能力

    人工智能发展驶入“快车道” 专家:通识教育应重视培养学生可迁移能

  • 东西问|段崇智:为何融会中国与西方是大学的使命?

    东西问|段崇智:为何融会中国与西方是大学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