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8月2日晚,2017年世界女排大奖赛一档总决赛首日争夺在南京结束。中国女排以3-0完胜巴西队,取得大奖赛总决赛的开门红。前段时间受伤的张常宁强势归来,撑起了朱婷对角位置。得到全队第二高的15分,进攻成功率高达56%,有效地分担了朱婷的压力,在发球、拦网等环节也屡有惊艳之作,堪称中国女排取胜的一大功臣。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昨日赛场内外的精彩画面。
中国队三名进攻手中,朱婷得到16分,张常宁15分,龚翔宇5分,三人进攻共得到32分。这其中张常宁、龚翔宇两人都来自江苏女排。江苏女排有惠若琪,张常宁,龚翔宇三位奥运冠军,还有曾多次入选国家队的自由人陈展,外加王辰玥、刁琳宇、许若亚等呼声很高的新人。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走上巅峰的江苏,是一支青春之师。1990年出生的陈展和1991出生的惠若琪,已是主力阵容中不折不扣的老将。不满22岁的张常宁,94年的王辰玥和刁琳宇,刚刚20岁的龚翔宇,都已是队中不可替代的主力。今天我们就走进本届中国女排中的“江苏力量”。
惠若琪
惠若琪生于1991年3月4日,场上位置主攻。
16岁首次进入国家队大名单,22岁成为中国女排第15任队长,惠若琪可谓少年得志。高颜值以及球场的霸气表现,帮助惠若琪成为中国人气最旺的明星运动员之一。然而在上升期两次严重肩部脱臼,成熟期又历经两次心脏手术,26岁的惠若琪已经面对了太多伤痛。在克服这些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和恐惧之后,2016年她回到了赛场,和中国队一起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奥运冠军。
本届国家队,惠若琪并没有入选。郎导解释,“因为2017年国家队没有三大赛任务,属于调整年,而地方队要打全运会,任务较重。我觉得小惠的心脏扛不住这么大的量,跟这些年轻人一起练,我希望她能够有一个缓冲。我们也有过很好的交流。”有了更多的休息时间,惠若琪就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实现自己赛场外的价值,同时调理好自己的身体。毕竟现在这支国家队,年轻队员那么多,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需要她的经验来压阵,而这位“前国家女排队长”一定会义不容辞,回到队伍贡献自己最大的能量。昨天的比赛,惠若琪也来到现场支持自己的姐妹!
张常宁
张常宁生于1995年11月6日,场上位置主攻。
在2015年世界杯前惠若琪受伤的情况下,张常宁挑起中国女排的主力主攻大任,表现非常出色,对几个世界强队时总得分、进攻得分都排在全队的第二位,仅次于朱婷。同时还接了全队数量最多的一传,负担非常得重。中国队能够夺得世界杯冠军,她可称得上是一大功臣!张常宁的优势是发球出色,排在世界杯发球榜的第一位。打调整攻的能力比较强,擅长处理远网球,常常能够在远网打出极具威胁的进攻,后排进攻的能力也很强。
在昨天的比赛中,张常宁的作用体现得很明显,第二局对方一度追成16-17,这时张常宁先是高点进攻得分,随后反击突破对方集体拦网得分,然后又扣探头得分,一下子帮助中国队把比分拉开至21-16。在第三局局末双方比分紧咬,战至27平时,张常宁先是拦死了对手的后攻,然后反击进攻得手,关键时刻连得两分,为中国队拿下了关键的三局,最终赢得比赛的胜利。
龚翔宇
龚翔宇生于1997年4月21日, 场上位置接应
2016年初,龚翔宇第一次入围国家队,当时是大名单中年龄最小的选手。作为一个第2年征战国家队的年轻选手,其蹿升速度令人咋舌。1米86的龚翔宇虽高度和力量不占优,但弹跳、滞空出色,扣球动作轻盈且不怯场。从二传改打接应调整传球有功底、在国家青年队有一传基础且防守不差,龚翔宇具备成为优秀接应的潜质。
在昨天的比赛中,中国女排主教练安家杰对龚翔宇的表现给予肯定:“对于一传的问题,分站赛把龚翔宇一传拖出来了,今天龚翔宇这方面不错。按照我们的计划,我们人员调配和各种准备就是让大家在总决赛有所表现。这套阵容刚刚组合,比较正常,后面总结弥补不足,积极调整,让比赛更加流畅。”
刁琳宇
生于1994年04月7日,场上位置二传。
身高1米82的刁琳宇,因为手指力量强、两边拉开的传球立得起而被郎平认定“非常适合中国女排的体系”,但却一直被诟病传球精准度差。不过,通过刻苦的训练以及江苏女排三大冠军成员惠若琪、张常宁、龚翔宇的帮助,刁琳宇在本赛季迎来“蜕变”,发挥相当惊艳。
二传位置要求发挥稳定,与攻手配合默契的球员。刁琳宇身材精瘦,实则身板硬朗,体力也好,而且沉着冷静的性格也让她在二传位置加分不少,更是被江苏女排主教练蔡斌选为队长。同时,在江苏队中,她的身边有三名国手级攻手,惠若琪、张常宁和龚翔宇,有这样的神队友,刁琳宇自信心的提升也非常明显。
作为上赛季中国女排联赛的冠军,江苏女排堪称中国排坛的一支劲旅,除了这三位征战女排大奖赛总决赛的队员,还有陈展、王辰玥、许若亚等多名实力派球员。正是有了这些“江苏力量”,本届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吸引了本地球迷的极大关注。第一个比赛日,主场观众营造了热烈的观赛氛围。在下午首先进行的比赛中,塞尔维亚3比2战胜美国,中国球迷同样用自己的热情为远道而来的外国运动员加油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