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情回顾
在正手第一季《碰撞盾》发表后,引起了很多网球教练员与高水平网球爱好者的兴趣,有教练说:“ 用了8年时间,通过实践终于找到了正确的方法,结果却发现碰撞盾理论早已被研究出来,不知道该高兴还是生气?”,好在我没有剽窃之嫌(学术上引用观点与教学视频是要加标注的,本理论如有雷同纯属巧合)。闲话少叙,第一季中,笔者以多位顶级职业球员的动图从多个角度来证实“碰撞盾”现象及“直”“弯”两种碰撞盾演化形式的客观存在,并非笔者妄言,一些反对声音不是针对这一客观存在的技术现象的。
?“碰撞盾”核心观点:
? 在一段时间段内,手臂与躯干保持相对稳定的击球结构向击球点运动,“盾”是“结构”意思。
? 时间段是指球拍底部对准网球开始到撞球前一刻。(第一季将这列为一个未遂的谜题,因为碰撞盾结构在击球前后何时及如何解体?)
2
雨刷器传说
那么网球正手击球的“碰撞盾”结构的下一步走势是什么样的呢?
有观点认为是:“包裹” “推送”(还有非常肯定的说是先包裹后推送) “雨刷器” 等,其中“雨刷器”一词更是风行到了“雨刷器正手技术”的高度,俨然会了这一技术就自然很高大上的样子。
但有时“雨刷器”的副作用也不容小觑:
? 网球向前的冲击力软踏踏的。
? 网球飞行轨迹的弧度过高。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隐患呢?
?知觉的局现性
大多数儿童认为别人在另一个角度看到的沙丘和自己所站的角度看到的沙丘是一样的,这就是皮亚杰著名的三山实验。我们成人的认知也存在这一现象,每个人知觉外部事物的过程中常常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每个人都会利用自己拥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这一知觉的理解性常常限制了我们对事物整体的把握,进而影响我们对事物整体性的进一步解构与重建。
下面我们做一个小实验验证下,看下纳达尔的正手击球慢动作,仔细看下这是否是一个好球?
下图中,笔者给网球的转向做了标记,仔细看网球的旋转方向是没有改变的,说明纳达尔没打到球,打空了,我们每个人看这幅图的认知侧重点不同,自然就影响了对整个击球技术结构与效果的整体感知的程度。
对 “ 雨刷器 ” 的理解也是如此,无论我们从车内看。
还是从车外看。
雨刷器的运动方向都是左右向的平面运动,我们自然会利用我们的经验去重构这一技术,常常理解成这样了。
也有观点提出 “四点到九点方向挥拍”,钟表的比喻也是平面的,而真实的挥拍轨迹是三维立体的。这种调和矛盾的理解还是没有将球拍左右运动与向前发力的矛盾解释的很清楚。
?权威著作不提“雨刷器”
本季之所以取名“雨刷器传说”,意在像电影《黑夜传说》一样,“雨刷器”应该说是一种 “经验性的比喻语言”。国内已经出版的两本学术价值非常高的网球专著,在介绍正手击球技术中都没有出现“雨刷器”一词,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看一看,而用的最多的就是“碰撞” “撞” “撞击”等相关词语,所以“碰撞盾”一词并非笔者杜撰,只是这两本书较学术,不适网球爱好者读,所以流行的不是很好,还是那句话,读经典有利于原力觉醒。
? (瑞典)伦斯特伦著的《运动医学与科学手册:TENNIS》
? (美国)保罗·勒特尔等30于位优秀顶级网球专家、生物力学专家倾力合著的《世界一流网球技术》?
雨刷器的核心焦点问题:
? 时间的起止点问题。若是在球离开球拍后刻意做这一动作,虽然形似但可能效果很糟糕。
? 拍头撞击网球力的方向问题,如是这样。
网球可能过多失去向前的冲击波。
那么如何理解 “雨刷器” 这一技术现象呢?笔者还按着第一季碰撞盾的视角进行切入,下周不见不散。
(北师大校友韩捷女士对本文提供了心理学理论指导,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图片与GIF素材取自网络仅用于交流学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