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运动成瘾,肯定都会觉得这个词有点奇怪,“成瘾”在我们的印象中,好像只有说不好的东西,才会用“成瘾”这个词。
但是,为什么用“成瘾”这个词来形容对运动的过度痴迷呢?凡事都要有个量,过犹不及,如果太痴迷运动,导致运动过量,确实对我们的身体是有害的。
在现如今的社会里,越发达的文化中越会认同运动的重要性,越会认为积极参与并在其中表现出较高的运动表现是一种“政治正确”。比如在欧美社会,体育表现一直是“优等生”的评判标准之一,如果没有良好的运动表现,哪怕成绩再好,也容易被归类于“书呆子”的范畴,甚至会招来一些校园暴力。
众所周知,运动有益健康,带来自信和自律,并能完善人格,提升团队合作,对身体、心理、生活方式都有积极的影响;还可以提高有氧能力,雕刻身体线条,并降低慢性病和抑郁症的风险,从各个方面提升生活质量。体育运动拥有这么多显而易见的好处,常让人忽略其不为人知的缺点。
就像上文所说,“运动成瘾”听起来是矛盾的,因为我们经常用“上瘾”来形容不好的事物,比如药物依赖、酗酒等等,但其实真相是出乎意料的,我们也会像“吸毒”一样狂热的爱上运动。
大部分的运动员或运动爱好者都体会过运动后很“high”的感觉,近些年来大家推崇的“跑步高潮”就是很好的诠释。科学家们把这种体育运动引起的欣快感,归功于荷尔蒙的作用——比如多巴胺和内啡肽,这些激素都可以影响情绪。这种情绪跟酗酒或者嗑药带给我们的感觉类似,能够使人形成习惯。与其他成瘾行为一样,“high”感是形成行为惯性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不过除此之外,成瘾还与很多外部因素相关。
但并非所有的人都会对运动上瘾,很多人对这个理论嗤之以鼻,他们认为只有恶习才能被称为是“上瘾”,“运动成瘾”只是一种比喻。然而,运动成瘾并不仅仅只是比喻,它是真实存在并对身体有害的一种习惯。
首先,运动成瘾与其他的“上瘾”有着很多相同之处。它们都对身体有害,因为上瘾行为通常导致运动过量,因为上瘾之后的欢快感促使运动爱好者不断尝试高强度、长时间、经常性的训练,从而没有留出时间和机会给机体恢复。
运动过量之后极易损伤,然而“瘾君子”们并不想花时间在恢复损伤上,他们只想继续锻炼,持续获得运动产生的快感。运动过量也常常会导致心脏骤停或其他心脑血管风险,运动成瘾者是将他们自己放在了非常危险的境地。
其次,运动成瘾不仅仅是有害身体健康那么简单,它同时也在摧毁你的心理健康:“瘾君子”们会依赖运动带来的欣快感,与此相比,没有运动的日常生活就显得平淡无奇了。同时,他们快感的阈值也会升高,也就是说,普通人会觉得开心的那些小美好,比如美食、美女,可能都无法引起“瘾君子”的兴趣,为了让自己开心起来,他们会追求更多更难的体育运动。
不锻炼的时候,他们的情绪往往受到影响,变得低沉和焦虑。运动成瘾也会带来社交方面的负面影响:比如“瘾君子”们会取消会议或者翘班去运动;更享受体育运动而不是与家人和朋友相处;甚至会因此变得无心工作,变成一个“看起来”没有责任心和耐心的人。他们会持续焦虑和低落,直到足够强度的运动训练将他们“唤醒”。
运动上瘾的棘手之处在于适量运动是有好处的,过度训练是对身体有害的,然而,这些有害的影响并不像其益处那样广为人知,这也是“运动上瘾”不像其他因素成瘾(比如酗酒)那样容易察觉的原因。
很多专业运动员确实是在投入和上瘾之间的细钢丝上行走。比如很多伟大的运动员,都是常年连轴训练的。很难说他们的激情是来自于对项目本身的热爱,还是来自于运动成瘾,但他们证明了超过一般水平的痴迷投入有可能创取得伟大的成就。不过,这也有可能带来严重的自我伤害,比如刘翔过度训练之后断裂的跟腱。如果我们重视成就,或许我们也必须承认在取得成就的道路上会有附带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