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白色的外结构一圈圈如银河如冰链,急徐旋转着攀援、上升,象征着2022年的22条“冰丝带”交织成茧,新一代的奥运之星将从此破茧而出……
25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新建竞赛场馆——国家速滑馆设计方案亮相,它有一个晶莹美丽的昵称——“冰丝带”。
国家速滑馆设计图
与鸟巢水立方相映生辉 成新地标
“冰丝带”的控制高度为55米,它将和69米高的国家体育场“鸟巢”、30米高的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遥相呼应,亮相于奥林匹克公园西侧。今后沿外墙曲面设置的透明管将内置彩色光带,可变幻出不同颜色的动感光带,和鸟巢的红、水立方的蓝相映生辉,体现速度滑冰的动感和绚丽。
2015年7月31日,北京获得了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举办权。国家速滑馆作为北京赛区新建竞赛场馆,在赛时将承担速滑项目的比赛和训练,也将成为奥林匹克公园中的新地标。
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2008年奥运会两座临时场馆——曲棍球场和射箭场已到建筑使用寿命,按照节俭办奥运的理念,为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资源,将利用上述两座临时场馆的建设用地(土地面积约17公顷)用于建设国家速滑馆。
目前,这块场地已经拆除临时场馆,将在本月开工,并计划在2019年底永久性设施施工完毕,2020年初举办第一次测试赛。
国家速滑馆设计图
未来的这座“冰丝带”有多大呢?
除了地下停车场,国家速滑馆的建筑面积还有约8万平方米,场馆座席1.2万个。场馆南北长约220米,东西宽约160米,地上4层,地下2层。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方案模型
国家速滑馆为何是这个样子呢?相关负责人说,这与赛道要求有关。冬奥会速滑比赛必须在国际滑联规定的标准400米速滑赛道、人工制冰的冰面上进行,标准速滑赛道两端各需要有180度的弧。
因此,现在的“冰丝带”就呈现出椭圆形平面、“马鞍型”造型。参与评选的专家称,这个造型富有动感,外观时代感强,尤其是场心与看台将形成完整“包裹”,提供适宜的比赛场地和舒适的观赛空间。
国家速滑馆设计图
“冰丝带”脱颖而出 专家点赞
去年6月6日,一纸全球招募国家速滑馆建筑设计方案的竞赛公告发布在北京市规划国土委网站上。受北京市政府委托,由北京市规划国土委组织国家速滑馆建筑概念方案国际竞赛,选取建筑设计方案,请全球优秀的、具有丰富体育场馆建筑设计经验的设计机构参加。
最终呈现在市民面前的方案,以“冰丝带”为设计理念。专家们认为,“冰丝带”的建筑立面线条流畅、造型富有动感,体现了冰上运动的速度和激情。设计团队对全冰面设计的要求研究深入,体现出了较高的专业素养。
“冰丝带”设计图
在评审过程中,国际滑冰联盟主席Jan Dijkema先生对此次活动的组织给予了高度肯定,他表示,对国际竞赛选取设计方案的专业做法印象深刻,“这是中国的速滑馆、北京的速滑馆,未来还会是一个很好的地标建筑。”
“冰丝带”设计图
设计之初就考虑赛后利用 市民共享
大赛帷幕落下之后,场馆如何利用?这个问题,是摆在每一个大型赛事举办方面前的难题。北京的答案如何?近9年过去了,如今的鸟巢、水立方、五棵松篮球馆,都已经运营得红红火火。
国家速滑馆的赛后利用问题,从设计之初就有考虑。相关负责人表示,冬奥会后,国家速滑馆将成为能够举办滑冰、冰球和冰壶等国际赛事,而且也能让大众进行冰上活动的多功能场馆。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方案模型
虽然在模型上看不到,但这个项目已经在场地西南角规划了副馆,为今后的发展预留了空间。
设计中的一个难点,就是为了赛后考虑。市规划国土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考虑到场馆的多功能开发、后续可持续利用等需要,在保证冬奥会速滑比赛和训练所需的内场通道和融制冰设备的前提下,要求方案中考虑全冰面覆盖设计,并实现不同制冰区域的分别控制。
“全冰面覆盖设计应满足赛后的多种分区域控制要求。这种设计对于场馆的温度控制和制冰专业的技术水平要求非常高,虽然给设计带来了麻烦,却能让冬奥会赛后的场馆更好用,更亲民。”这位负责人说,不久的将来,一座现代化的以“冰丝带”为设计理念的体育场馆将展现在大家面前,为市民带来冰与速度结合的激情。
文:北京日报记者 耿诺
图:北京日报、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