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车上下班总会在绿灯的时候被右转的机动车挡道,也总会被机动车占据自行车道,在下雨天也总会被公交或机动车溅得满身泥。以前,我会竖起中指咒骂嘟囔一声,但以后不会了。因为我知道,那些人会更容易得病死去。虽然咒骂一个行将就木的人会让我显得没素质。
英国科学家在过去五年中对25万名上班族进行了跟踪调研。主要的研究方向是上下班通勤方式对于他们健康水平的影响。这些来自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的研究人员把上下班的通勤方式分为了“动态”和“静态”两种。顾名思义,走路骑车运动着的通勤就是动态的,反之公交地铁出租开车等方式就显然是静态的。观察了五年,在2430名参与调研的对象去世之后,他们于近期公布了这项结果:每天骑车上下班的人——
死亡风险降低了41%;
患癌症的风险减少了45%;
患心脏病的风险减少了46%;
他们平均一周骑车48公里,也就是说,从家到单位的距离在5公里左右。
骑车上下班是最容易实现容易操作的日常健康习惯,不像去健身房那样总得给自己打气,而且要专门腾出时间来。
研究还发现,走路上下班也相当奏效,让患癌症的风险降低27%左右,患心脏病致死的风险减少了36%左右。不过,距离同样重要,每天必须要走至少两公里,也就是说从家到单位的距离在1公里以上。当然,这些研究人员也并不能够那么简单粗暴地把通勤方式和患病率直接挂钩,但是他们依旧强调,即便排除了吸烟、饮食习惯以及体重等因素以外,“静态”和“动态”通勤方式所造成的健康影响相当明显。
无论是哪种通勤或健身方式,最重要的是要每天让自己微微出出汗并且让呼吸急促一阵心跳加快一些。
你还有什么理由不骑车呢?
我自己有两辆自行车,马路上的捷安特山地车,和泥塘里的崔克通勤车,曾经还有一辆美利达在半夜12:00整从家门口被小偷拎走了……我骑车的最主要原因,第一是不喜欢和人挤,北京的公交或地铁似乎在任何的时间都人头攒动,让我呼吸瞬间困难起来。第二是时间,无论公交或地铁或出租,北京的主要路口似乎永远都在慢火细炖一样地熬着粥。
何况,我又是一个对开车丝毫没有兴趣对买车更是完全缺乏银子的人。
所以,只要距离在10公里以内,我就选择骑车,当然,只要去开会或见面的人不介意我的一身臭汗。所以,我就会在上下班的高峰时期在机动车道飞驰而过。反正,机动车已经占据了自行车道,而机动车道上的机动车一动不动。
今天的北京对骑车的人,摆出一副冷冰冰臭烘烘的长脸。除去隔三差五要无声入肺致人死地的雾霾,还有毫无章法秩序甚至被默许被鼓励侵略到本来就不宽的自行车道的机动车停车位。
丹麦哥本哈根有一个公司对全球的122个人口超过60万的城市进行了“骑行友好”的打分排名。这些指标包括硬性的道路等基础设施、交通法规是否支持骑行、城市规划是否涵盖骑行、民众(包括民间机构)是否支持骑行、实际骑行是否安全、共享单车系统是否存在等13个方面。
睁大眼睛在下图里找一找,有没有北京……答案是有,第51名,你看不到了。第一名是哥本哈根,第二名是阿姆斯特丹。
有一位荷兰的朋友喜欢骑车,我去阿姆斯特丹住他家,会和他一起骑车去买菜去酒吧。有一年他要来北京,我也带他去骑车。刚出门很激动,说:哇,这车道简直宽敞极了。然后等实际上路看着那些自行车道上横行的机动车傻了眼。
所幸,他在的那几天北京晴空万里空气清澈。
不再抱怨那些私家车主了,反正他们更可能提前死翘翘。说说骑友们:再健康安全的生活方式,哪怕带着头盔护具,如果你骑着车闯红灯,自己非要往死神怀里撞,再好的头盔也没用。而讲真,北京街头带着头盔猛闯红灯的车友真是见过不少……
我叫Tom,喜欢骑车。骑过青海湖,骑过大理丽江,骑过清迈的古城柬埔寨的吴哥,骑过西班牙巴塞罗那的裸体沙滩,骑过美国亚利桑那加州的半拉沙漠。还有好多地方,只要去了,只要有时间,只要能租借到车,我就会去骑。
等我退休,我再好好慢慢蹬车去拉萨。
我有好些好朋友,都喜欢骑车。献给你们,祝大伙安全健康长寿。
来源:美骑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