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话说得好—一生短暂而又漫长,能陪你走到最后的只有自己。
的确,在生活中,我们与父母、爱人、朋友相处,关注的都是如何与他们建立更好的关系,甚至为了和他们更好地相处,习惯性地压抑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情绪,害怕自己的不快乐会给他们带来负担,却忽视了处理与自己的关系。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首先,我们很难忘记自己犯下的错误。
我们常常缅怀过去,并对自己犯下的错误怀有强烈的悔恨和内疚。坦率地说,适当的内疚是有积极意义的,它可以替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能让我们变得更好。
但是,过多的内疚却会腐蚀心灵,使人长期处于不安和痛苦之中,以至于对他们来说,原谅别人比原谅自己更容易。
而且,越是顾及他人感受的人,就越是容易通过内疚的刺痛来缓解内心的焦虑,宁愿委屈自己也不愿拒绝他人。
其次,我们无法坦然接受自己的缺点。
很多完美主义者都无法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虽然大家都明白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这个道理,但还是很少有人能够坦然地接受自己的缺点。这是因为,缺点往往意味着失败,会带来深深的失望和挫败感。而那个缺点就会变成你的“雷区”,任何人包括你自己在内都不能碰,一碰就“爆炸”。
比如,你遇到困难时会选择逃避,虽然明知道这样不好,却一边厌恶这样的自己,一边选择继续逃避。这时,如果有人告诉你要勇敢面对,就会触碰你的“雷区”,你就会气急败坏,觉得没面子……而无法坦然接受自己的缺点会让你的心胸变得越来越狭窄。
最后,我们总是隐藏自己的需求,自我存在感很低。
很多时候,我们都不喜欢麻烦别人,生怕自己占用了别人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也很少直截了当地告诉别人“我需要什么”“你能不能帮我一下”。这样的初衷必定是善良的,但如果你总是隐藏自己的需求,别人会慢慢忘记去关心你究竟想要什么,甚至会习以为常地忽视你。
比如,如果大家一起吃饭时,你总是说“随便”,那么别人下次就不会再询问你的意见。再如,你说你很好,不用担心,别人就会真的以为你很好,不会有难过的时候。
事实上,人与人的相处模式就是通过这样一件件不经意的小事而形成的。每个人都有热心助人的一面,也都希望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身边的人,体验做一个好人的价值感。可能是你的不表达,在客观上拒绝了别人关心你、爱护你的机会。
而一个总是轻视和苛责自己的人,是很难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的。虽然他总是很和善,但缺少了一种生命的活力;因为没有活力,他很少有发自内心的快乐。
一个人与自己相处的方式会影响到自己现实生活的体验。所以,只有对自己好一点,你能感受到的真正的快乐才会多一点。要学会接纳自己,接受自己的一切,包括不完美,主动表达自己的需要,不为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