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门头沟陈家庄的两孔泉眼,此前一直是干涸的,直到2019年,这两个泉眼复涌。近两年,北京八大处著名的西山十二景之一“水谷流泉”,再现泉水叮咚的景象。干涸多年后,北京81处泉眼复涌!有水在流泉达到880个。
作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北京,近两年出现这样的景象,除了天帮忙,值得一提的就是水利部开展的母亲河复苏行动。
那么,水资源“先天不足”的北京如何做到地下水回升13.68米?治理华北地下水“大漏斗”百泉复涌的关键是什么?哪些措施最有效?
播放视频 画中画
北京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超大城市,南水北调通水前,北京地下水超采严重,一些河道断流、湖泊干涸。而近些年来,在一系列科学措施之下,北京地下水水位实现连续九年回升。
位于北京市怀柔区的应急备用水源工程是北京地区第一个和最大的地下水源工程,自2003年运行后一直持续开采。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通后,通过地下水停采、压采、生态补水等一系列措施,水资源调蓄涵养效果显著。
怀柔地下水源工程管理所所长 陈晨:在20号取水井,目前是6.7米,2015年最大的时候曾达到过40米,现在水位已大大回升了。
在怀柔应急水源地的监控调度中心,记者看到,实时监控画面对42眼水源井的运行状态、供水数据、地下水水位等进行24小时动态监测,同时远程控制水泵机组启停、调节水量,对水源井进行供水调度。不仅保障了稳定供水,也让地下水利用从过去的无序开采变为科学管理。北京市水务局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平原区地下水位于2015年开始止跌回升,十年来,北京平原区地下水储量增加了68.7亿立方米。
在北京市门头沟区的陈家庄村,记者看到,有两孔泉眼正在向外涌动着汩汩清水。而这样的景象,上一次出现已是在几十年前。
北京市水文总站地下水监测评价科科长 赵洪岩:60年代,陈家庄泉一直在有水流出。80年代以后,北京市可能遭遇了枯水的年份,只能是通过开采地下水来保障居民生活用水的需求,所以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所以好多泉水干涸了。从自然原因来讲,相当于从2021年以后,北京市降雨量相对来说偏丰的。从人为角度来说,北京市永定河、潮白河包括北运河,都持续开展了生态补水,南水北调进京以后,我们加大了地下水压采的力度,好些城区的自备井都已经发生了置换,减少地下水的开采量,地下水位逐年回升了。
据记者了解,因为人口的增多和水资源禀赋的“先天不足”,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远低于国际公认的年人均500立方米的极度缺水标准,这使得地下水一度成为北京市的主力水源。而如今,妙峰山下枯竭多年的泉水再次复涌,这也成为北京地下水水位回升最直观的体现。
北京五大河流连续4年贯通入海
北京是资源型重度缺水超大城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7.3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仅100立方米左右。近年来,北京市通过加大节水、实施生态补水、加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等措施,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泃河、拒马河五大河流连续4年贯通入海。2015年以来,北京市地下水水位累计回升13.68米。
海河流域河湖复苏 邢台“百泉复涌”
北京地下水的变化,也是整个华北地下水的缩影。近些年来,治理华北地下水“大漏斗”的各种措施出现明显的成效。在河北邢台,断流近40年的百泉泉域实现稳定复涌。
金秋十月,河北邢台市襄都区的七里河北岸,前两年开始喷涌的华庄泉近期水量变大、清澈明净,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前来参观打卡。
邢台市民 王红军:泉水也挺干净、挺透彻的,环境改好了,大伙来的也就多了。
邢台市民 赵玉华:水也好看,泉也好看,还好喝。
历史上,邢台市有“泉城”的美誉,古籍中曾记载过当地的狗头泉、珍珠泉、达活泉等。然而,上世纪80年代,邢台市地下水位持续下降。1982年夏季邢台境内的百泉首次停喷,1986年彻底断流。
近年来,邢台市持续加大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力度,推进水生态修复、水资源统筹和水环境治理;同时当地还坚持“一河一策”,明确每一条河的水源保障、水量控制和工程措施,回补涵养地下水。时隔约40年,2021年邢台百泉泉群迎来规模最大、水量最充足的一次复涌。今年以来,百泉泉域日均出水量超2万立方米,目前已形成水域面积稳定在790亩左右。
邢台市水务局四级调研员 孙自魁:最新的监测数据来说,咱们地下水位从2018年,同期相比恢复了7.04米。与去年相比上升了0.41米,为百泉持续复涌注加了力量。
如今,针对总面积3843平方公里持续稳定复涌的百泉泉域,邢台市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成了百泉泉域综合管理平台,通过分析48眼地下水监测井和6处流量监测站的监测数据,实时掌握主要泉眼状态,实现精准管控邢台市岩溶水,保障百泉持续复涌。
华北地下水“漏斗”中心埋深9年回升11米
地下水超采治理是国家水安全保障的重要内容。华北地区多年来存在水资源紧缺、地下水超采严重的状况,地下水位不断下降。以北京市为例,北京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超大型城市,南水北调通水前,北京地下水超采严重,一些河道断流、湖泊干涸。保护治理好北京的江河湖泊,事关首都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长远发展。近年来,水利部会同有关部门和北京、天津、河北等省市持续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2023年底,京津冀治理区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较2018年分别回升2.59米和7.06米;京津冀主要地下水漏斗中心埋深较2014年底均有回升,平均回升约11米。
母亲河复苏行动 74条河流“何以复苏”?
水利部17日举行“河湖复苏北京进展”新闻发布会,记者了解到,我国的母亲河复苏行动取得显著成效,越来越多的河流恢复生命,北京市探索形成了北方水资源短缺地区河流复苏新模式,全市河湖地表水水质明显改善,河湖水生态健康状况持续向好。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自2022年起,水利部在全国88条河湖开展母亲河复苏行动。截至今年9月底,79条河流中已有74条实现全线贯通的年度目标。北京市通过加大节水、实施生态补水、加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等措施,十年来北京市地下水水位累计回升13.68米,五大河流连续4年贯通入海。
水利部副部长 王宝恩:统筹当地水、外调水、再生水、雨洪水等多水源,2018年以来,持续组织实施向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等生态补水,北京市河湖累计补水量104.2亿立方米,助力京杭大运河连续3年实现全线水流贯通;永定河自2021年以来连续4年实现全线流动。
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副司长 张鸿星:这几年我们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农村部连续印发了两期的华北地区超采综合治理的方案,三年一个周期,开展了两期的治理。一个就是全面节水,加强这个地区的节约用水,减少地下水的需求量。第二个采取了严格的管控,制定了以县级为单元,每个县级行政区的地下水的取水的水量,地下水水位管控的指标,按照这个指标对它取用水进行管控。
水源置换 地下水回补 助力地下水位回升
除了以上提到的治理方案,近些年,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具体措施,例如水源置换、地下水回补等,这些措施究竟是如何操作的?
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副司长 张鸿星:对于超采区采取了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水源置换。水源置换简单说,就是利用地表水替换以前抽取的地下水。通过优化地表水的配置,把地表水引到以前采用抽取地下水的区域,比如说以前的景观区,是抽取地下水,现在把地表水配置过来,原来的地下水不用了,这就实现了地下水的减少开采,这是置换的措施。
还有一个措施就是地下的回补,因为地下水多年的过量开采造成了一定的亏空量,为了回补,想采取一些措施,把地下水天然地、自然地补下去,一个就是利用河湖的回补,把地表水优化配置调度,引入到这些河湖里面,通过河湖,地表的下渗,自然就回补到地下水了。18年以来我们统计的结果,通过地表水的生态补水,向地下下渗,已经累计增加地下水的回补量超过130亿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