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

内蒙古种田“老把式”兼做大棚“棚主” 花甲之年带村民致富

字号+ 作者:品味大师 来源: 2023-09-28

图为手捧马铃薯种薯的杜春合。陈宇桐摄。 齐齐哈尔新闻网锡林郭勒9月27日电题:内蒙古种田“老把式”兼做大棚“棚主” 花甲之年带村民致富 作者 奥蓝 宋红梅 陈宇桐 金秋时节,各地好“丰”景。对种了一辈子地的杜春合和内蒙古太仆寺旗大圪洞村800余户村民而

内蒙古种田“老把式”兼做大棚“棚主” 花甲之年带村民致富 图为手捧马铃薯种薯的杜春合。陈宇桐摄。

  齐齐哈尔新闻网锡林郭勒9月27日电题:内蒙古种田“老把式”兼做大棚“棚主” 花甲之年带村民致富

  作者 奥蓝 宋红梅 陈宇桐

  金秋时节,各地好“丰”景。对种了一辈子地的杜春合和内蒙古太仆寺旗大圪洞村800余户村民而言,又是一个丰收年。

  杜春合管理着300座蔬菜大棚,其中200座从今年开始种茼蒿。茼蒿生长周期30—40天,他将5个大棚分为一组,工人错时循环种植、采割。为了保持茼蒿的新鲜度、高品质,每晚7时许,十几位工人开始夜间采摘。次日清晨,采摘好的茼蒿被打冷、装箱、按照订单装车。

  杜春合告诉记者,广州、港澳地区的消费者很喜欢太仆寺旗的茼蒿,最贵时每斤能卖到16元,经济价值很高。“内蒙古昼夜温差大,在这里种不易受病虫害影响,而且口感好。”

内蒙古种田“老把式”兼做大棚“棚主” 花甲之年带村民致富 图为村民头顶矿灯夜间采割茼蒿。宋红梅摄

  杜春合今年60岁,祖籍河北省。在杜春合的老家,因是山区,“大型机械使不上劲儿,种地挣不上钱,生活也没盼头”。2006年,出门闯荡的他来到了内蒙古太仆寺旗,心动于这里的大片平原,于是留了下来。

  在当地,杜春合陆续流转村民的土地,经过10余年发展,如今规模已有3万余亩。这些土地轮作倒茬种植着马铃薯和玉米、莜麦、小麦、南瓜等不同农作物,其中马铃薯种植面积每年上万亩。而每年都有不少村民在这里打工,平均年收入超10万元。

  2022年,为发展当地现代农业,带动更多乡亲致富,当地政府建设250座蔬菜大棚,都交给了种植能手杜春合负责经营,并以总投资6%的收益收租。

  再加上自建的50座蔬菜大棚,杜春合如今是300座大棚的“棚主”。他将200座种了茼蒿,另100座专门作为马铃薯微型薯育种基地,为万亩马铃薯种植提供种薯。“育种基地的马铃薯经种植后,后期加大田间管理可以有效减少病虫害。产出的马铃薯品质好、产量高、不退化,卖给客商的价钱也高。”

图为工人们正在收割马铃薯。宋红梅摄

  “种地收益高,乡亲们当然就挣得多。”杜春合粗略算了算,今年光给乡亲们发的工资就有1000多万元。

  “做好农业就是为丰收,只有丰收了才会有希望。”如今,花甲之年的杜春合依旧每天凌晨四五点起床,去地里和大家一起干活。他告诉记者,不管田间地头的“老把式”,还是如今的“棚主”,他都觉得不重要。“我只想一辈子当好一个会种地,种好地的农民。”(完)

【编辑:李岩】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四川火花村产业带头人柴成利:从货车司机到乡村振兴领路人

    四川火花村产业带头人柴成利:从货车司机到乡村振兴领路人

  • 内蒙古赴羊城招商:要把客商奉为“座上宾”

    内蒙古赴羊城招商:要把客商奉为“座上宾”

  • 产值超10亿!探访河北坝上马铃薯产业链

    产值超10亿!探访河北坝上马铃薯产业链

  • “薯”经济提振 薯制品扩容引领产业调整升级

    “薯”经济提振 薯制品扩容引领产业调整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