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会领导嘉宾合影
7月21日,由中国文艺评论(山东大学)基地、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临沂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中国文艺发展道路”学术研讨会在临沂召开。来自全国各大高校和科研所等近50家单位的8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临沂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张立富,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谭好哲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山东省评协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山东大学)基地主任范玉刚教授主持论坛开幕式。
张立富
谭好哲
范玉刚
本次研讨会围绕中国文艺发展道路与中国形态的文艺理论体系建构、中国文艺发展道路与新时代文艺评论的价值追求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与会学者围绕论坛议题展开讨论
在大会的主题发言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徐粤春副主席指出,中国文艺发展道路问题,归根结底是中国文艺自主体系的建构问题。建构中国自主的文艺评论话语重在把握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对自身文化主体性的体认,重续中国自主的文艺评论话语的根脉;二是以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握中国自主的文艺评论的魂脉;三是在立足社会实践、扎根文艺实践中,生发中国自主文艺评论话语。
中国人民大学金元浦教授指出,在技术重构之下的艺术生态景观中,面对文艺发展现状的高度复杂性,我们要从文艺的伦理高度对技术进行监督和管理。
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张晶院长将诗学中的“触物起情”与画论中的“天机自张”联系起来,指出两者皆出于中国美学中的感兴的把握世界的方式。感兴作为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其意义不限于创作发生的初始阶段,而是贯通于艺术创作的审美发生到艺术表现的基本路径,同时,也是深层体现中华美学特色的核心审美范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丁国旗在发言中强调,切实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重视四个维度,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根脉、中西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艺术报社余宁副总编辑以《沉浸式红色文旅演艺剧目的审美拓展》为题,指出沉浸式戏剧和红色文旅的融合,催生了沉浸式红色文旅演艺剧目的不断涌现,表现出高度还原的历史情景、多感官与强交互的融合体验以及深刻的情感共鸣之特征。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谭好哲教授强调,新中国文艺理论学术体系建设的三大主要历史成就在于:一是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为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哲学方法论,并从实践论的角度论述和阐发了文艺的人类学本体论意义及其社会生产属性;二是在文艺的本质与特征等核心性文艺问题上形成了文艺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三大主导性观念,并努力在体系化整合中贯通这些主导观念,从而对具体的文艺创作和批评实践提供了理论资源和思想引领;三是从理论和实践上确立起了指引文艺发展的人民方向,以人民为中心牢牢确立了人民在文艺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成为崭新的以“人民”为标识的“人民美学”。
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副主任彭宽就目前网络文艺实践发展以及边缘化、碎片化和割裂化的网络文艺理论研究现状,指出网络文艺是文艺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典型形态,是中国现代审美叙事话语体系的最新承载形态,是具有独立艺术门类历史地位的文艺新形态。
中央党校文史部林雅华教授指出,要深入研究经典以何种方式回应时代的问题。
山东省艺术研究院林凡军院长围绕“人工智能与舞台艺术评论”展开论述,指出人工智能正在重构舞台艺术评论话语体系。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融入到艺术评论中,构建起既能反映科技智能,又能体现深厚人文底蕴的新型评论话语体系,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凌晨光教授从“时间对人意味着什么”、“人工智能的时间逻辑及其反感受性和非事件性”以及“人工智能作品的实践缺失”三个方面,探讨了“人工智能的时间逻辑如何改变了经典艺术的特质”问题。
临沂大学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兼临沂大学音乐学院院长王秀庭教授,从“具体的沂蒙革命文物的‘两创’艺术发展实践基础”、“其实践当中的问题”以及“临港实践的解决方案”三个方面,简要分享了沂蒙革命文物“两创”艺术发展实践与成效。
大会现场
本次论坛由临沂大学音乐学院、临沂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