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对小孩的影响有多大?美国的数据统计发现,穷人小孩有超过2/3生活在单亲家庭!
不仅是经济上的困顿,还有研究表明,单亲家庭的小孩染色体的端粒都比正常小孩短了40%左右,而这意味着他们的寿命会更短。
从大数据来看,如果一个小孩是单亲家庭长大,这个世界都不会对他有太多期待:
他极有可能是棉花糖实验里最先忍不住吃棉花糖的,也极有可能是得到一笔钱就马上消费的,也极有可能让女孩怀孕了拍屁股走人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父母健全的家庭,小孩被监管得更到位,教育水平一般跟得上,自控力也得到了有效培养。
而如果是父母一方非意外缺席,比如是父亲失位导致的单亲家庭小孩。继承了父亲不负责任的基因不说,从小也监管不到位,很难成为一个人才。
但世界总有意外,一些单亲家庭长大的小孩,最后也取得了非凡成就。
就像格拉德威尔的《异类》里面说的一样,只要这些小孩没有打败了这些“可取的困难”,他将是一般人,如果打败了反而能因此更强大。
这些最后强大的小孩,偏离在大数据统计之外。
根据入选百科全书名人录,而且又能找到背景家庭的573人中。有10%在十岁前就失去了一位家长,34.5%是15岁之前,45%的人则是20岁之前。
更令人诧异的是英国首相的单亲家庭背景,有超过67%的英国首相在16岁以前成了单亲小孩,这比同为精英阶层的人高出了两倍。
而美国的44位总统里,则有12位来自单身家庭,比如华盛顿和奥巴马。
那他们何以逃脱升天,没有沦为单亲家庭大数据统计下的分母呢?
原因在于他们有一种动力。一种由内而外想要变好,甚至改变世界的内部驱动力。
一开始他们也是浑浑噩噩,但有的人突然间仿佛觉醒了一般,他像是有了某种使命感,不在乎任何外力的限制,敢问别人不敢问的问题,敢于挑战共识,不屑于取悦他人。
比如,民权运动领袖伦道夫,著名作家乔治.艾略特,等等。
万维钢在《智识分子》中对内部驱动力做了非常精彩的论述。
我最大的感受是,要想偏离大数据的统计,你只能做自己的主人,找到自己的使命感,而不是做一个适应社会,适应评判标准的人。只有这样,单亲家庭的孩子才能实现跨越命运的跃迁。
但这很难,想想中国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甚至但社会求职以后,很多人潜意识里的观念都是做一个被筛选者。
努力学习应付考试,是为了过大学筛选;丰富简历,是为了工作筛选;与人社交应酬,是为了升职筛选……
很多人终其一生都不是自己的主人,用康德的话来说就是,他们做事都不是真正的想去做,而是为了某种目的。而这样的人,本质上就是一种奴隶。
说到这,你也许发现了,不只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出路在于做自己的主人。这条法则对普通人也一样,以上。法则对普通人也一样,以上。